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55章 養老敬老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3

  梅裏,城門口。
  當慶忌所在的出巡隊伍浩浩蕩蕩的到來的時候,見到的,就是萬人空巷的景象。
  以梅裏縣令為首,包括縣丞、縣尉、主簿等壹幹官吏衙役,數以千計的百姓都熙熙攘攘的站在壹起,夾道歡迎慶忌的大駕光臨。
  這般盛況,可不多見,至少在梅裏而言是如此。
  “大王萬年!吳國萬年!”
  “大王萬年!”
  遠遠的,慶忌就能聽得見梅裏百姓的吶喊聲,言行舉止之間,無不透露著他們對於慶忌這位國君的擁戴。
  慶忌所在的六禦馬車,就在壹眾披甲宿衛的開道下,緩緩的進入梅裏的城門。
  此刻,見到這般盛況的慶忌,臉上卻並無多少驕傲自得之色,反而不禁眉頭壹皺,將目光放在梅裏縣令的身上。
  “何至於此?寡人出巡前,可是曾下詔不得擾民,勿役使黎庶,何以梅裏黎庶盡皆出城相迎?”
  慶忌同樣是壹個好面子的人,只是他對於勞民傷財的事情十分厭惡。
  他深感吳國疲敝,國人不易。
  慶忌作為他們的君主,又怎能為了壹時的面子工程,而枉顧國家利益?
  聞言,梅裏縣令不禁苦笑著道:“大王,黎庶皆是自發出城迎接大王,而非臣等役使也。”
  “梅裏縣所居者,皆為老吳人,素來忠君愛國。他們都想壹睹大王之風采,故而自行出城,相迎大王。”
  慶忌聽到這話,只是微微頷首,並沒有質疑梅裏縣令的這番話。
  梅裏,曾經是吳國的都城所在之地,居住在此地的,往往都是自太伯、仲雍及其隨從的後裔,跟吳國的淵源頗深。
  昔日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欲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,太伯和仲雍避讓,遷居江東,建立勾吳。
  吳國就是在梅裏起家,逐漸壯大起來的。
  所以,梅裏人壹向以“老吳人”自居,就跟秦國有“老秦人”的自稱壹般,這是壹種頗具有自豪意味的稱呼!
  作為老吳人,梅裏黎庶所付出的代價是不計其數的。
  自吳國立國以來,梅裏的青壯前赴後繼的應征入伍,為吳國拋頭顱,灑熱血,家家戶戶都有烈士衣冢!
  何其之慷慨悲歌?
  好在,梅裏人付出,並非是沒有回報的。
  至少現在吳國的公卿大夫當中,有不少人祖籍都是梅裏。
  梅裏人世世代代為吳國效力,歷代吳國君王也都投桃報李,將有功之人壹壹獎賞提拔。
  “大王!”
  慶忌隨即走下自己的六禦馬車,亦步亦趨的朝著人群那邊過去。
  附近的熊子丹、胥門巢、孫武、伍子胥等人見狀,連忙跟著慶忌壹起走過去,唯恐慶忌有絲毫的閃失!
  當然,在梅裏,這個吳國凝聚力最高的地方,能對慶忌不利之人少之又少。
  “參見大王!大王萬年!”
  人群再壹次朝著慶忌下跪,盡皆是心悅誠服的模樣。
  慶忌扶起壹名兩鬢斑白,年逾六旬的老者,臉上帶著讓人如沐春風的笑意,揮手道:“請起!二三子,免禮平身!”
  “謝大王!”
  得到慶忌的授意後,壹眾百姓這才緩緩的站起身,以壹種極度憧憬的神色看著慶忌,好似後世狂熱追星的腦殘粉壹般。
  慶忌十分的享受別人的這種目光,對自己幾近頂禮膜拜,視作神祇壹樣的目光。
  “老人家,今年貴庚?”
  慶忌和顏悅色的詢問著面前的這個老者,還不忘抓著老者枯槁的手,顯得十分的平易近人。
  此刻的老者,拄著拐杖,壹副老態龍鐘的模樣,有些駝背,但被慶忌這般親切的問候,激動之余,仍舊禁不住咧嘴笑道:“回稟大王,小人今歲六十有三哩!”
  “六十三?高壽矣。我吳國若是能有多壹些老人家妳這般的高壽之人,國將無患也!”
  “大王莫不是在說笑罷?”
  老者嘆氣道:“我等老朽,幾乎手不能提,肩不能扛,身子孱弱,只是依靠兒子贍養,活著如浪費糧米壹般,何以於國無患?”
  老者認為,似自己這樣的老人,活著實在是浪費糧食。
  對於吳國,實在是壹點裨益都沒有!
  六十三歲的年紀,在這個時代,的確是高壽。
  須知,生逢亂世,人們的平均年齡多半不過四十歲!
  尋常百姓家能活到知天命之年,已經是僥天之幸的!
  “老人家此言差矣。”
  慶忌微微壹笑,寬慰道:“吳國若是人人高壽,何以有患?”
  “人壹上了年紀,有些事的確不可身體力行,然則對於國而言,對於家而言,爾等這般的老人家,卻是壹筆不可多得的財富。”
  “何以也?只因汝等老者終究是過來人,經驗豐富,有非凡的大智慧可傳承於後輩,國家若無老者,盡皆年輕力壯者,而不通變,何以遇事而有對策?”
  “是故,寡人以為,敬老如愛幼、尊賢壹般,當為我吳國之傳統。”
  “大王英明!”
  對於慶忌的這壹解釋,在場的人都深表贊同。
  古往今來,華夏都有壹些地方存在著“遺棄老人”的陳規陋習。
  貧窮是壹切罪惡的根源!
  現代的慶忌,曾看過壹部櫻花國的著名電影,其中描述的,是在壹個貧苦山村中,由於糧食短缺,老人壹到六十歲,就要被兒女背到深山“供奉山神”,其實就是被遺棄等死……
  這種傳統,自遠古時代便是存在著的,壹直沒有被完全摒棄。
 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,莫過於自然資源貧乏,災荒多。
  由於饑荒、糧食匱乏、戰爭和遷徙,老人成為家庭的負擔與累贅,為了生存,才出現了遺棄老人的問題!
  歷史上,華夏歷朝歷代物產豐富,養老矛盾並不突出,特別是文明程度的發達,儒家思想中“孝道”深入人心。
  在絕大多數朝代“不孝”是犯罪,要坐牢的。
  所以,只有在壹些極度貧困的地區,才會有“棄老”現象的發生,這都是迫不得已的。
  “寡人決意!”
  慶忌忽而環視壹周,朗聲道:“凡我吳國老者,每過六旬誕辰,可報於官府,國家將恩賞美酒壹壇,羊壹只,布壹匹,以為‘花甲日’!”
  “大王仁德!”
  “萬年,萬年,萬萬年!”
  在場的人無不齊刷刷的朝著慶忌下跪,心中欽佩之至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