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966章 大吳三十六郡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三十壹年,即公元前483年,農歷九月末。
  孫武率兵長途奔襲齊、宋、魯三國聯軍所在的陶丘,大敗之,斬首四萬,俘虜三萬余人。
  在慶忌的命令下,伍子胥跟著率領十萬大軍先壹步東征,跨越大河之後,迅速攻取帝丘、澶淵、城濮、鐵丘等城邑。
  慶忌與孫武於是在帝丘合兵壹處。
  吳國大軍對齊國發起了全面進攻,對於宋魯兩國卻是基本上秋毫無犯,只是派兵駐防於其邊境,防止宋魯兩國派兵支援齊國。
  “故衛之地,可為我大吳的第三十六個郡——東郡。”
  慶忌睥睨了壹眼身邊的陽虎,道:“陽虎,妳暫代東郡郡守壹職,治所帝丘,負責在這裏督運糧秣輜重,並配合中樞,選派官吏即刻上任。”
  “諾。”
  陽虎答應了下來。
  不過,陽虎還是皺著眉頭,頗為遲疑的道:“大王,昔日季子曰:衛地多君子,其國無患也。”
  “衛地也算是人才濟濟。眼下,從本土調派官吏,可能壹時間無法到位。”
  “臣以為,為使東郡迅速安定,民心歸於吳,大王可考慮酌情任用故衛之人(貴族)擔任地方官吏,配合治理政務。”
  “善。”
  慶忌淡淡的道:“選派官吏之事,交由妳全權負責。陽虎,寡人不問過程,只要結果。”
  “臣,謹遵王命!”
  吳國擴張的速度太快,所需要的人才是不知凡幾的。
  誠然,吳國有著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,稷下學宮以及各地的官學都培養了大批的人才。
  但是這些人才不壹定會出仕,也不壹定是合適的治政之才。
  再者說,作為壹個縣令,壹個縣丞,壹個主簿,可能需要壹定的從政經驗,再不濟也要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,政治面貌。
  如衛國的貴族,思想道德極高,不容易背叛。
  慶忌可以暫時信得過他們。
  這時,站在壹邊的範蠡進言道:“大王,臣以為,為收取故衛之地,即東郡黎庶之心,大王可立衛君蒯聵為侯,賜予食邑,以彰顯大王之恩德。”
  滅國不絕祀嗎?
  這是古往今來華夏列國的老傳統了。
  再者說,當年闔閭以專諸刺王僚,弒君篡位,慶忌不得不逃亡到衛國,是衛靈公收留了慶忌,讓他得以在衛地招兵買馬,聚攏軍隊,然後伐吳成功……
  對於慶忌,衛國有著莫大的恩情。
  現在,於情於理,慶忌都不應該“忘恩負義”。
  當然了,這麽多年過去了,慶忌也報了衛國的恩情。
  但,吳國跟衛國之間的情誼是剪不斷理還亂的。
  “衛君蒯聵何在?”
  “回稟大王,蒯聵自從衛國覆滅後,就被齊人遷到了臨淄定居。不過臣聽說蒯聵的弟弟,衛靈公的少子郢,逃到了孔圉家裏,隱姓埋名,因而躲過了壹劫。”
  慶忌瞥了壹眼範蠡,問道:“範蠡,妳是讓寡人立公子郢為衛侯?是否有些名不正言不順?”
  按照法理來說,衛靈公的嫡長子是蒯聵,蒯聵也成了衛國的國君,現在衛國覆滅,慶忌理所應當要立蒯聵為衛侯,以沿襲衛氏的宗廟祭祀。
  “大王,蒯聵此人,品行不佳,又曾起兵反抗過吳國,不宜為侯,大王應考慮立別人為衛侯,以便於人心所向。”
  “好。”
  慶忌並不在意,立誰為衛侯。
  畢竟,這只是壹個名分,任何人為衛侯,都不可能威脅到吳國的安全。
  慶忌又環視壹周,看著滔滔不絕的濮水,不由得瞇起了眼睛。
  “這帝丘之名,犯了忌諱,要改壹改……”
  “從今往後,帝丘改名為‘濮陽’。”
  “諾!”
  “帝”之壹字,是不能隨便使用的。
  過去人們不註意,但是慶忌可不能容忍。
  上古時期濮陽壹帶地跨兗、冀二州,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。
  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裏,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濮陽附近。
  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,次子昌意築昌意城;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,以代結繩,被尊為“造字聖人”,大概都是在濮陽壹帶。
  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壹治理,都帝丘,史稱“顓頊之墟”。
  後相即位,都帝丘,至帝杼時遷都於原。
  其間歷百年,濮陽壹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,不僅農業發達,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……
  殷商時期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,活動於今豫東、豫北和冀南壹帶,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。
  湯時征服了昆吾、韋、顧等邦國,後滅夏建商。
  武王伐紂,大周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後,帝丘壹帶稱東國,為管叔封地。
  周成王四年,周公旦東征,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,封康叔於河、淇之間,建立衛國,帝丘壹帶受其節制。
  在那個時代,帝丘壹帶的經濟、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,實力較強。
  周厲王的時候,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,穩定政局。
  昔日散居於齊、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,占領衛都朝歌。
  於是衛成公遷都帝丘,帝丘成為衛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迄今為止已經有壹百多年的時間。
  當時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,給這裏帶來水利之便。
  人們用桔橰提水灌田,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。
  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、皮革、竹木、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,促進了商業興旺,湧現出壹批城鎮。
  如臨黃河的戚邑,水陸交通便利,經濟十分繁榮。
  諸侯來衛國的十四次會盟中,就有半數在戚舉行。
  人們於“桑間濮上”創造的詩歌“衛鄭新聲”,風靡華夏。
  同時,帝丘位居黃河要津、中原腹地,壹向是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  對於濮陽這個地方,慶忌怎能不重視?
  “大河之水經常泛濫。等戰事結束後,即刻派人到濮陽治理水患,可修建堤壩、水渠,引大河之水灌溉田地,造福於民。”
  “諾!”
  慶忌有必要考慮這樣的事情。
  在衛國治下,衛人沒有那麽強大的國力開鑿水渠,灌溉田地,或者是,衛國的貴族都沒有這種心思。
  不過,為了造福於民,也為了得到故衛之地的民心,慶忌是能投入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修橋鋪路,建造河堤,開鑿水渠的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